第十三回 李旦榮登皇帝位 長兄固讓太子座 (2)
關燈
小
中
大
,因派劉幽求出面奏言。”
“公主所言甚是。否則好端端的,劉幽求怎會突兀出此議?顯是他們事先商議過的。”
“嗯,你說出立嫡長者為儲君,算是搶占了先機。如此有理有據,任何人都不能出面反駁。”
“朝會散了之後,聖上將韋安石留下,估計他們會繼續商議儲君之事。韋安石待我說完後立刻插言,讓聖上不在朝會上議論太子人選之事,由是觀之,韋安石似不讚同立嫡長者為儲君之議。他若存了這個主意,在聖上面前定會說平王好話。”
“不妨,聖上那裏有我呢。蕭公,近來朝中人員變動太大,你要多留心,多安插一些與我們親近之人。”
蕭至忠點頭讚同,說道:“韋安石為中書令,他又是聖上的昔日府屬,他的言語非常重要。另外若在朝中安插重臣,須聖上讚同授任,這還須公主出面。”
“韋安石如今正是得勢的時候,還須對他多籠絡。你可以我的名義,找他說項,以便能為我用。”
蕭至忠想起自己年初時入韋府的情景,不禁搖搖頭道:“此人軟硬不吃,實為一個難纏的角色。也罷,我再替公主前去走一遭,唯勸公主期望不可太大。”
“不妨,事兒唯有不懈去謀取,方有成功的可能。對於韋安石,我們先誠心去請,然後徐徐為之,再定下步行止。至於安插朝臣一事,你覺得有什麽人可用?”
“我以為,像崔湜、竇懷貞等人被貶,此時正是極度低落的時候,這些人皆有才具,若公主肯施援手於他們,他們定會感激涕零,為公主所用。”
太平公主大喜道:“對呀,我怎麽就忘了此節呢?你提醒得好,類似之人你還要多想幾個,他們若果然成了朝中重臣,你也不至於過於孤單了。”
蕭至忠道:“我知道了。我覺得眼前的當務之急,就是公主您速速進宮面見聖上,申明立儲之意。正如公主所言,聖上未登基之前,平王鷹視狼顧,其手下人也甚囂塵上,直把平王視為聖上一般,壓得別人都喘不過氣來。這太子之位,說什麽也不能讓平王占上了。”
太平公主點點頭,說道:“你說得對,我即刻入宮。蕭公,你回去後還要尋些親近之人,讓他們在不同場合宣說立嫡長為儲君的道理。人們若說多了,事兒也就愈加順利。”
蕭至忠躬身答應。
李隆基確實十分想當太子,否則他提溜著腦袋夜戰禁宮又圖些什麽?
父親李旦當了皇帝,其坐上禦座後下發的第一道詔命,就是罷掉了自己所掌控的軍權,改任殿中監,兼知同中書門下三品。這樣李隆基就成為宰相之職,然政事堂的宰相職人員有十餘人,且由韋安石主持,李隆基混入其中並沒有特別的話語權。至於殿中監,為掌管殿中省的主官,其職責為掌管皇帝的服禦之事,李隆基何等的心胸,讓他來打理這些瑣碎之事,無疑是癡人說夢。
劉幽求覺察到了李隆基的郁悶之情,那日他隨同李隆基回到其府中,便把李隆基拉到側室密談。
劉幽求道:“我看到聖上的詔書之後,首先就感到不對勁兒。我們熟知聖上的稟性,觀此詔書其手段夠狠,動作也麻利,與聖上的性子大相徑庭。殿下,我就琢磨了,聖上身後定有高人指點,你說,若真有高人,這高人是誰呢?”
李隆基冷冷一笑,然而緩緩說道:“父皇身邊接觸的無非是些至親之人,劉兄,你目光如炬,難道就瞧不出嗎?”
劉幽求思考了一下,然後吃驚道:“啊,莫非是她?殿下,若果真如此,實在不該呀。我們之所以起事,說到底還是殿下與她商議的結果。緣何如今剛剛事變成功,她就翻臉了?”兩人心裏都很明白,這個“她”即為太平公主。
李隆基嘆道:“唉,劉兄,你還是不了解我這位姑姑啊!那日夜戰禁宮,天明後我們在安福門上相見,姑姑一臉燦爛,將我誇得如花兒一般。我當時就覺得有些詭異:我們事變前未向她告知,她至少應該輕輕責怪我幾句,還算正常。然她攢著勁兒不出一言,此事已然透出生分了。”
劉幽求道:“殿下,此事有些不妙。太平公主深謀遠慮,又會籠絡朝臣,你應該及時修好才是,不可使裂隙擴大。”
李隆基反問道:“劉兄,你以為如此裂隙可以修好嗎?”
“我以為可以。畢竟大亂之後,正該戮力治亂,一家人何必要生分呢?”
李隆基搖搖頭,嘆道:“劉兄,你看似聰明絕頂,畢竟有糊塗的時候。你難道沒有看出來嗎?姑姑當初讓崇簡跟隨我們的時候,她將我們視為其手中的一枚棋子,就像她為長輩,我為晚輩,沒有什麽平等可言的。我們夜戰禁宮之後,她實際上成為局外人,所以她全力把父皇推上禦座,以此來反客為主。”
“是了。聖上之所以發此詔敕,大約也是聽從了太平公主的意見。殿下,我更加不明白了,沒有我們夜戰禁宮,相王如何能夠成為皇帝,為何大功告成之後,聖上不對你這個功臣聽之信之,反而要信太平公主呢?”
李隆基又搖搖頭,不再言聲。
劉幽求憂心忡忡說道:“聖上如此安排人事,顯然是忘卻了殿下的天大功勞,這如何可以?殿下,你不可坐以待斃。”
李隆基輕笑了一下,說道:“坐以待斃?劉兄言重了,哪兒有你所說的不堪境遇?”
“哼,這樣的事兒多著呢。某人立有大功,別人懼其能耐,遂以高官厚祿將其束之高閣,以制其勢,殿下不可不察。”
“嗯,我知道了。劉兄,我在想另外一件事兒。我們交往的這幫人兒,除了你與紹京以外,其餘多為武夫身份,或者如崇曄那樣玩兒是一把好手,讓他們上臺面為重臣,實在拿不出手。我想呀,要抓緊把郭元振、姚崇、宋璟、張說、魏知古這些人調入朝中。”
劉幽求有些納悶,問道:“這些人多為聖上的舊屬,自然聽從聖上的言語。若聖上一直聽信太平公主的主意,這些人若入朝中,太平公主豈不是如虎添翼了嗎?”
“你還是不明白。韋安石為父皇的舊屬,現在身居高位,他與我也沒有什麽親密關系,然此人有一個特點,你莫非看不出嗎?”
“我實在眼拙。”
“此人不攀朋黨,不媚上,不唯親,唯以聖賢之理來衡量事情。那郭元振等一幫人雖多為父皇的舊屬,然他們與韋安石大致一樣的脾性,所謂‘物以類聚’是也。”
劉幽求明白了,說道:“殿下想讓這幫人入主朝廷,形成仁義之風,以革前段亂政之弊。”
李隆基悠悠說道:“是啊,我多讀貞觀故事,對那時‘君明臣賢’的氛圍無比向往。劉兄,我們浴血誅滅韋氏,固然為自身免禍計,然我的心中常懷這樣一個夢想,就是朝野再現貞觀時代的清明風尚,如此才是天下之幸。”
劉幽求點頭讚同。
其實在李隆基貌似冠冕堂皇的話語背後,還隱藏著這樣一個私心:自己除了起事的這幫人之外,再無其他的朝中人脈資源。李隆基深知韋安石這幫人吃夠了女人亂政的苦頭,他們皆思奉李唐為正朔,竭力想把朝廷恢覆到清明為政的局面。若如此,他們肯定不願意看到強勢的太平公主幹政,從而走到韋太後時的老路,李隆基想利用這一點成為自己制衡太平公主的手段。畢竟,這幫人多為李旦的舊屬,將他們引為朝中重臣,李旦肯定願意,太平公主也沒有戒心,授任過程絕對順利。
劉幽求這時又想到一個主意,說道:“殿下,該是勸聖上早立太子的時候了。”
李隆基心如電轉,答道:“是啊,現在新皇上位,百官也大致穩定,就缺一個太子了。劉兄,你以為勝算如何?”
劉幽求明白李隆基所指,遂答道:“我以為應有八成的把握。殿下,你若認為可行,明日朝會之時,我就率先提出。”
李隆基沈吟道:“你來提出?只怕有些不妥吧。外人皆知你是我的人,所謂瓜田李下,這樣豈不是有了痕跡了嗎?”
劉幽求反問道:“我若不率先提出,又有誰來說呢?”
李隆基陷入沈思,他左思右想,實在想不出一個合適的人兒,由此可以看到李隆基的朝中人脈資源實在窘迫!沒奈何,也只好由劉幽求赤膊上陣了。他點點頭,說道:“好吧,你斟酌好言語,千萬不能授人以柄。唉,其實你一出言,別人定會以為我新立大功,以此為恃指使你出面。沒奈何,只好任別人隨便去想吧。”
劉幽求在朝會時提出立儲之事,由此激起了軒然大波。
太平公主現在有擁立之功,其入宮之時更加氣勢逼人,可以直入直出,無人攔阻。
李旦看到妹子前來,心中大為高興,說道:“我正想著你呢,你若不來,我還要派人去喚你。”
太平公主笑道:“這裏非相王府那樣好登門,四哥固然下旨讓我可以直入直出,畢竟來一趟要費周折。四哥,你這數日在宮內還好嗎?”
“有什麽好?唉,我早就說過不願當這皇帝,有那麽多的繁文縟節不說,還要處置那麽多的煩心事兒。我那相王府與宮內相比雖小,然在那裏住慣了,覺得處處都很親切,不像這裏,處處都透出陌生。”
太平公主心想四哥還是老樣子,許是他在漫長的歲月裏果然修持好了心性,以致現在當了皇帝感覺不適應,遂勸道:“四哥不該有此心思,前段時候我們皆岌岌可危,如今大禍已然消彌,天降大任於你,此為你推卸不開的職責。四哥,你要打起精神。”
“嗯,你今後要多入宮,我們一番談說,就可輕松許多。”
“我也不能入宮太多,有些好事之人若見我頻繁入宮,弄不好又會鼓動言官,彈劾我妄自幹政,如此我就吃罪不起了。”
李旦道:“不妨。你我兄妹至親,誰敢來妄言?”
太平公主笑道:“對了,如此方為皇帝的氣派,我瞧著歡喜。”
李旦道:“我今日想見你,緣於今日朝會之時提到了立儲之事。韋公當時說道,立儲事大,讓我與勳戚及重臣多加商議。你正好來,我想聽聽你的主意。”
太平公主點頭說道:“不錯,應該抓緊立儲了。此位若空置太久,定會引起世人的無端妄議,我意馬上要辦。”
“嗯,那就抓緊辦吧。妹子,你屬意他們幾個兄弟哪一個人呀?”
太平公主正色道:“四哥如此問話太古怪,儲位之立有朝廷制度和祖宗規矩,豈是我隨便屬意哪一個人?自古以來,為絕禍亂,向以嫡長者為儲。四哥家中,嫡長者難道還有第二個人嗎?”
“哦,你也想立大郎為儲。”
“非是我想,規矩如此。四哥若不想多事,為何不這麽辦呢?”
李旦嘆了一口氣,說道:“我難道不知這個規矩麽?只是三郎剛剛立下大功,一些人在我耳邊說要立賢者為儲,如此讓我犯了躊躇。”
太平公主展顏一笑,說道:“四哥呀,你現在當了皇帝,怎麽還是猶豫的性子?天下世事紛紜,看似頭緒繁亂,然其中不過一個‘理’字。就拿儲位來說,你若立賢為儲,就是破壞了自古以來的聖賢道理,有何顏面對天下人說理呢?”
“然三郎確實功勞很大,若立大郎為儲,就有些愧對三郎。”
“你此為婦人之仁!三郎確實功勞很大,然你沒有仔細想過他為何取得這些功勞。他若不是你的兒子,不是我的侄兒,他如何能一呼百應呢?說到底,別人看到三郎的背後是我們,他方能起事成功。四哥,你不要以為我在強詞奪理,京城中如三郎這樣的年輕人很多,為何只有三郎能夠起事成功呢?”
李旦還是想不通,覺得妹子在這裏說歪理兒。一個很淺顯的道理,自己還有其他兒子,妹子也有幾個兒子,他們為何就不能如三郎那樣奮起自救呢?
太平公主明白哥哥還是不相信自己的理兒,遂又說道:“三郎為我們的晚輩,他做什麽與我們親手去做沒有什麽兩樣,那麽不讓他做什麽,他也只有聽從。”太平公主此話,顯露出蠻橫的態度。不過為兒女者以孝道為先,太平公主此話也不為過。
李旦不想為此事多傷腦筋,遂說道:“我知道你的意思了,此事讓我再想想,總而言之,須以穩妥為要。”
“好呀,若要穩妥,當然要立嫡長者為儲。”太平公主又緊逼了一句。
李旦聽出了妹子話語中的異音,詫異道:“妹子此前最喜愛三郎,與我那幾個兒子連話都不多說。你緣何現在改了性子,莫非不喜愛三郎了嗎?”
“四哥呀,你現在當了皇帝,眼光就不能等同於常人。國家大事不能因為自己的喜怒來處置,像我現在之於三郎,一樣喜愛如初呀。然儲位為大事,難道我喜愛三郎,就要幫他說話,為此壞了規矩嗎?”
太平公主的這一番話義正詞嚴,說得李旦一楞,臉上竟然有些掛不住,遂訕笑道:“唉,你為何不為男身呢?如此我就不用再費這份心思了。罷了,我們不說這個話題了,我自會穩妥處置儲位之事。”
太平公主又追問一句:“你以古制辦嗎?”
“當然。若要穩妥,須各方都挑不出理兒。”
看到哥哥接受了自己的主張,太平公主心裏大為滿意,遂快意說道:“好呀,儲位一定,則萬事皆順。四哥,我今日前來,主要想向你進言,要想治世,須選良臣。”
“嗯,我知道。朝中之官既多又濫,多為‘斜封官’,沒有幾個會辦事的。我既然當了皇帝,手下須有一批能臣幫我辦事,否則以我一人之力,事兒辦不好,還會把我累得半死。”
“好呀,四哥能這樣想,肯定是一個好皇帝。四哥,我向你推薦幾個人兒如何?這些人皆有相者之才,不用之實在可惜。”
“好哇,他們是誰?”
“我現在只想到了三個人,他們是被貶為外任的崔湜、竇懷貞和盧藏用。”
李旦哈哈大笑道:“妹子,你怎麽會想到這三個寶貝?他們獻媚韋氏,又多劣行,口碑甚差,這怎麽可以?”
太平公主又正色道:“我們不提他們的品德,這些人的才具怎樣?”
“嗯,他們皆有能耐。不過他們的品德太差,能耐越大,危害更廣。”
“我卻不這樣認為。太宗皇帝之朝,有一個大臣叫封德彜,你知道嗎?”
“我知道。”
“他在隋朝之時也是一個劣跡斑斑的人物,然他當了大唐之臣,將其壞心思皆收起,規規矩矩辦了不少有益之事。我之所以提這個例子,是想告訴你,崔湜他們若能如封德彜那樣收起劣心思,四哥再把他們管嚴一些,這些人還是能辦些有益之事的。”
“只怕不容易。封德彜死後,太宗皇帝方才得知他曾暗地裏協助太子建成,壞人就是壞人,那是不好改的。”
太平公主有些不高興了,說道:“瞧你,我好心好意替你出主意,莫非我想幫倒忙不成?四哥呀,你當了皇帝,須虛懷若谷,海納百川才是。哪個人沒有毛病呀,能將其能耐為我所用,方為本事。”
李旦笑道:“好了,我難道不知道你在真心幫我嗎?你不要著急,我記住這三個人了。也罷,把他們調回京城,邊用他們邊觀察,如此就不拂了妹子的好意。”
太平公主笑了,又鄭重說道:“皇帝是否為明君,關鍵是如何知人用人。四哥,你註意到了沒有,跟隨三郎的那幫人出身低微,這一次因立功登上高位,不說他們有些跋扈,他們因為缺乏歷練,這處政能力一節就太稚嫩了。我聽說,群臣們對他們的議論頗多。”
李旦點頭說道:“不錯,我註意到了。別說他們,就是那些萬騎將士因為自恃功勞,近些時日在京城裏也十分跋扈。我這些日子正要想些法兒,讓他們收斂一些最好。”
太平公主笑道:“四哥,我們還是想到一起來了。”
李旦一拍腦袋,說道:“對了,這裏有一道上表,卻是彈劾鐘紹京的。你過來,我們瞧瞧該怎麽辦?”
太平公主大喜,問道:“什麽人竟然敢彈劾鐘紹京啊?他可是剛剛立下大功之人。”
“是一名叫岑羲之人,他現任右散騎常侍。”
兩人走至案前,李旦翻出岑羲的那道上表,將之交給太平公主。太平公主接過上表凝神觀看,只見其中寫道:“紹京雖有勳勞,素無才德,出自徒弟胥徒,一旦超居元宰,恐失聖朝具瞻之美。”
原來鐘紹京以中書侍郎之身參知機務,亦為政事堂議事宰臣之列。李隆基的這幫密友畢竟出身層級太低,現在乍處高位,其議事和處理政事之時,往往出乖露醜,他們又是春風得意之時,所以言語間絕不吃虧。他們上位時日不多,早引起了同僚們的極度不滿,私下裏常常詬病他們的從政能力。
太平公主觀罷,感嘆說道:“四哥,看來官吏須逐級上升,還是很有道理的,像劉幽求和鐘紹京他們,本來為一個低品小官,因立了些功勞,一下子成為重臣,其才具就顯得捉襟見肘。我剛才向你建言召回崔湜他們,正為此意。”
“嗯,你有些道理。妹子,你以為此事該如何處置呢?”
“鐘紹京畢竟剛剛建功,因言行不端將之罷官有些太過。可罷其京官,將之派至京外任一刺史即可,這樣正好讓鐘紹京有一些歷練機會。至於這個岑羲,其一片公心敢於彈劾現在炙手可熱之人,看來是有為之人,我覺得應該擢拔之。”
李旦仔細想了想,遂說道:“好哇,就按你說的辦。”
“我以為,岑羲此表須在朝會上宣示百官,號召百官以岑羲為楷模,皆以公心辦事。四哥,你剛剛即位,朝中須有新氣象,正好從此點切入。”
“好呀,你想得很周到。下次朝會上,就把這個事兒辦了。”
太平公主滿意地離開宮中,其行在路上,一直在想岑羲這個人物。她覺得這個人很有意思,應該讓蕭至忠前去示以招攬之意。畢竟,自己今天的寥寥數語,使岑羲的仕途一片光明,實有知遇之恩的。
太平公主的一番話堅定了李旦的立儲之志,他決定按照嫡長制的規矩立李成器為太子。次日午後小憩後,李旦令人將五個兒子召入宮中,他有話要說。
李旦搬入宮內居住後,五個兒子依舊住在興慶坊,只不過門額上又重新換了招牌。
五兄弟約齊後一同進宮,他們入殿後依序參見李旦,然後依令歸於座上。李旦今日刻意在側殿的靜房裏接見他們,這裏空間較小,他們可以圍坐在一起敘話,可以營造出很溫馨的氣氛。
李旦轉頭將兒子們看了數遍,然後滿意地說道:“你們兄弟五人自小親愛,至今友好如初,我很欣慰。許多兄弟們長大之後,為了蠅頭微利,動輒爭得頭破血流,讓人心寒。我可以自詡地說一句:我的兒子們永遠不會。”
五兄弟面面相覷,想不通父皇今日為何說出這番話來,座中唯有李隆基心思甚敏,他隱隱猜出父皇今日可能要談儲位之事。
李旦目視李成器道:“兄弟和睦,主要看老大做得如何,大郎這些年友愛兄弟,付出甚多,我還是很滿意的。”
李成器低頭說道:“父皇謬誇兒子了。其實我們家庭和睦,緣於父皇性情恬淡,對兒子們的過失包容甚多,兒子們努力秉承父皇之風,如此漸行漸積,方有今天。”
李旦笑道:“我當了皇帝,身邊奉承者日多。你莫非也學了此調,也來奉承我嗎?”
座下的幾個兒子不禁輕笑,場面的氣氛變得活泛起來。李成器答道:“兒子只是實話實說,不敢妄自奉承。”
李旦道:“這就對了。我們一家謹慎處事,不敢狂妄,如此方能平安走到今天。我現在當了皇帝,你們居家或辦公時依然要謹慎做人,方為正途,不能隨著境遇變化而變。”
這是父皇的訓言,幾個兒子齊聲答應。
李旦閉目想了一會兒,然後說道:“我今天把你們叫過來,是想商議一件大事兒。前次朝會上,大臣們提出亟需迎立儲位。我這兩日細細想了,此事重大,又須穩妥,我們可先商議一番,然後再到朝中宣示。”
座下五人沒有言語,靜聽李旦下面的話。
李旦緩緩說道:“我想好了,大郎成器仁義為懷,謙遜慈愛,極得兄弟愛戴,又符合立嫡長為儲的規制,可立大郎為太子。”
座下之人除了李成器之外,皆讚成此議,他們起立躬身道:“大哥為太子,實為眾望所歸。請父皇頒布天下,早立太子。”
李成器卻起立來到李旦面前,叩首道:“父皇,此事萬萬不可,兒子說什麽也不能當太子。”
李旦道:“我的決定你知道了,你弟弟們皆讚成,朝中的許多臣工也主張立嫡長者為儲,你為什麽不能當太子了?”
李成器再叩首道:“兒子孝順父皇,友愛兄弟,此為長子的本分。國家儲位須賢者居之,我才疏智淺,難堪此任。兒子以為,三弟隆基才具超卓,近來又有誅韋擁立之功,儲位可由三弟領之。”
李旦道:“說你謙遜慈愛,看來一點都不假,你起來說話。”
李隆基此時也奔過來,伏地叩首道:“父皇,您千萬不可聽大哥之言。儲位向來由嫡長者居之,不可為此壞了規矩。父皇欲立大哥為太子,我們兄弟幾個都十分歡喜,就請下詔抓緊宣示天下。”
李旦道:“一個還沒有起來,又馬上跪下來一個。你們如此友愛相讓,我很歡喜,不過國家制度不能因之廢之,都起來說話。你們,過來把他倆拉起來。”
呆立在一側的三兄弟急忙過來,把李成器和李隆基拉了起來。
李旦說道:“你們這樣很好,不枉兄弟一場。此前也有人在我耳邊說過,說三郎這一次誅韋擁立之功實在不小,且其過程中表現出來明毅決斷之能,有儲君之風範。其實大郎和三郎都很好,我所以舍三郎而取大郎,主意緣於這樣的考慮:有句話叫做‘兄弟同心,其利斷金’,假若我百年之後,大郎友愛兄弟得兄弟之助,則可以長久安定天下。”
李成器坐在那裏忽然淚飛如雨,哽咽道:“父皇的心意,兒子十分明白。然兒子決計做不了太子,若父皇一意孤行,兒子只好一死了之。”
一向脾氣甚好的李旦頓時大怒,斥道:“剛才說你仁孝,你卻為不當太子以死逼我,這不是忤逆嗎?大郎,你一向恭順無比,緣何今日生出犟勁兒,莫非要撞到南墻上嗎?”
李隆基此時勸道:“父皇,大哥許是一時想不開,請容與時日,由我們幾個好好勸勸他,此事不可性急。”
李旦道:“也罷,我今日叫你們過來,就是想先與你們通個氣兒,非是今明日就宣示天下。這個大郎,快把我氣死了。三郎,此次立大郎為太子,你心中果然樂意嗎?”
李隆基再覆起身,躬身稟道:“兒子這一次辦了一些事兒,無非是順應天下之勢,利用父皇之威方才成功。說到底,就像世人說的那樣,此為父皇之功,兒子不過多跑了一些腿兒。兒子若恃此虛名圖非分之想,即是不仁不義之人。大哥素得兄弟們愛戴,他為太子,實為我等兄弟之熱望,兒子實在歡喜。”
“嗯,你說得有理。”
“父皇,大哥為太子,定能輔佐您治國有功。兒子心中還有一個主意,若父皇能夠采用,相信有如虎添翼之能。”
“嗯,你說吧。”
“韋氏及武氏之黨現在如鳥獸散,朝中重臣缺員許多。兒子以為,若想治國有功必須選拔良臣,應該把郭元振、姚崇、宋璟、張說和魏知古等人調入朝中,並委以重任。這幫人既對父皇和大哥忠心,又有相當才具,他們肯定能忠心辦事,如此就能開創朝中新局面。”
李旦點頭讚道:“好哇,你的提議甚好,此事馬上就辦。大郎,你當了太子,須像三郎這樣時刻考慮政事,則是國家之福。”
依舊抽泣的李成器俯低了身子,央求道:“父皇,請收回成命,兒子寧死不願當太子。”
李旦滿臉不高興,斥道:“君無戲言,說出的話怎能收回?你們把他架回去,好好勸說他一番。”說罷,他起身出外,摔門而去。
眾兄弟將李成器架出宮外然後上車回府,李成器一直垂淚不止。五弟李隆業覺得奇怪,說道:“大哥,父皇讓你當太子,此為喜事啊,你緣何如大難臨頭,如此哭泣不已呢?”
二郎李成義與李成器年齡相若,兩人平時頗為默契,他略知李成器的心事,遂斥責李隆業道:“你什麽都不懂,不許多嘴。你要麽乖覺地在這裏侍候大哥,要麽不在這裏胡說八道,早點回府去。”
李隆業覺得委屈,自己無非說句實話,竟然惹得二哥如此大怒,心裏雖覺得憋屈,然平時也是隨和的性子,遂緘口不言。
李成器淚眼婆娑,執起李隆基之手說道:“三弟,你這一次說什麽要救我一救,若父皇讓你當太子,你千萬不可推托。”
李隆基有些大惑不解,說道:“大哥的話讓我不明白了,今天父皇讓你做太子,即使你不做,還有二哥嘛。五弟剛才說得對,被立為太子實為喜事,應該慶賀才對。”
李成器尚未說話,李成義搶先說道:“三弟,怎麽又把我扯進來了?大哥說得對,這個太子之位看著令人眼熱,卻不是任何人都能來做的。許是你坐上還沒穩當,已然又掉了下來。三弟,我們兄弟五人唯有你謀慮超卓,文武雙全,近來又立有大功,此太子位舍你其誰呢?”
李隆基搖頭道:“二位兄長的好意,愚弟心領了。只是這太子之位,非你我兄弟推讓一番就能定下來,那是需要父皇依國家制度與重臣商議而成。依國家制度,此太子位唯大哥能領之,何必推辭惹父皇不高興呢?”
李隆業接言道:“對呀,大哥就不要推辭了。”
李成義怒道:“五弟,你閉上嘴不成嗎?”
李隆基再勸道:“大哥,我們兄弟今日依父皇之旨勸說你一回,你好歹趕快認了最好。父皇那裏,我可以代大哥跑動一回敘說明白,讓父皇早日下旨定大哥太子之位。”
李成器想了想,伸手抹了一把眼淚,然後揮手道:“你們都回吧,容我獨自靜一靜,讓我好好想想。三弟,父皇那裏就不勞碌你了,我自有主意。”
第二日辰時之後,李成器獨自來到宮城求見李旦。
李旦看到李成器,大吃一驚,問道:“你緣何一夜之間潦倒如此?似乎又長了數歲。”
李成器涕泣請道:“父皇昨日的話兒,讓兒子心如重鉛,所以困頓如此。父皇若想讓兒子好心境,就請收回成命,讓三弟為太子吧。”
李旦怒道:“你果真是個死腦筋,想了一夜,亦覆如是。你向來恭順,緣何此次如此執拗?”
李成器道:“總而言之,父皇堅執讓兒子當太子,就是把兒子逼上了絕路。”
李旦頹然低頭,嘆道:“你冥頑不化,讓我大傷腦筋。這樣吧,我把你姑姑喚來,讓她勸說你一番。”他不待李成器回答,就喚人去傳太平公主入宮。
李成器決然道:“父皇就是喚姑姑過來,終究於事無補。父皇,兒子一生恭順,何曾有違逆父皇的時候?兒子所以鐵心拒絕父皇好意,緣於此事實在不能。”
李旦的言語忽然變得和順起來,問道:“實在不能?大郎,你到底是何原因不願為儲?莫非懼怕三郎嗎?我問你,三郎是否對你說過什麽話兒?”
李成器搖搖頭,說道:“三弟一直勸說兒子遂了父皇的意思,他雖立有大功,然不驕不躁,始終堅守長幼有序的道理。”
李旦不理他的茬兒,接著說道:“你若為太子,我可以把三郎調至邊遠之地為藩王,如此可好?”
李成器再覆跪倒,涕泣請道:“父皇萬萬不可,如此就陷兒子於不仁不義之境地。三弟立有大功,又英武有能,正該在父皇身邊為朝廷出力。父皇若貶三弟於蠻荒之地,兒子自願跟從,若父皇不許,兒子只好一死了之。”
李旦看到李成器心意如鐵,又不願坦誠說出不願為太子的真實原因,遂煩躁起來,從座上立起,在殿內來回走動。對李成器來軟的無用,來硬的不行,讓李旦手足無措起來。父子二人不再說話,殿內出現了很長時間的平靜。
太平公主接旨後入宮,她步入殿內看到李旦在那裏煩躁地踱步,李成器在一側低頭垂淚,心裏大為奇怪,問道:“你們怎麽了?有什麽大事兒發生?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“公主所言甚是。否則好端端的,劉幽求怎會突兀出此議?顯是他們事先商議過的。”
“嗯,你說出立嫡長者為儲君,算是搶占了先機。如此有理有據,任何人都不能出面反駁。”
“朝會散了之後,聖上將韋安石留下,估計他們會繼續商議儲君之事。韋安石待我說完後立刻插言,讓聖上不在朝會上議論太子人選之事,由是觀之,韋安石似不讚同立嫡長者為儲君之議。他若存了這個主意,在聖上面前定會說平王好話。”
“不妨,聖上那裏有我呢。蕭公,近來朝中人員變動太大,你要多留心,多安插一些與我們親近之人。”
蕭至忠點頭讚同,說道:“韋安石為中書令,他又是聖上的昔日府屬,他的言語非常重要。另外若在朝中安插重臣,須聖上讚同授任,這還須公主出面。”
“韋安石如今正是得勢的時候,還須對他多籠絡。你可以我的名義,找他說項,以便能為我用。”
蕭至忠想起自己年初時入韋府的情景,不禁搖搖頭道:“此人軟硬不吃,實為一個難纏的角色。也罷,我再替公主前去走一遭,唯勸公主期望不可太大。”
“不妨,事兒唯有不懈去謀取,方有成功的可能。對於韋安石,我們先誠心去請,然後徐徐為之,再定下步行止。至於安插朝臣一事,你覺得有什麽人可用?”
“我以為,像崔湜、竇懷貞等人被貶,此時正是極度低落的時候,這些人皆有才具,若公主肯施援手於他們,他們定會感激涕零,為公主所用。”
太平公主大喜道:“對呀,我怎麽就忘了此節呢?你提醒得好,類似之人你還要多想幾個,他們若果然成了朝中重臣,你也不至於過於孤單了。”
蕭至忠道:“我知道了。我覺得眼前的當務之急,就是公主您速速進宮面見聖上,申明立儲之意。正如公主所言,聖上未登基之前,平王鷹視狼顧,其手下人也甚囂塵上,直把平王視為聖上一般,壓得別人都喘不過氣來。這太子之位,說什麽也不能讓平王占上了。”
太平公主點點頭,說道:“你說得對,我即刻入宮。蕭公,你回去後還要尋些親近之人,讓他們在不同場合宣說立嫡長為儲君的道理。人們若說多了,事兒也就愈加順利。”
蕭至忠躬身答應。
李隆基確實十分想當太子,否則他提溜著腦袋夜戰禁宮又圖些什麽?
父親李旦當了皇帝,其坐上禦座後下發的第一道詔命,就是罷掉了自己所掌控的軍權,改任殿中監,兼知同中書門下三品。這樣李隆基就成為宰相之職,然政事堂的宰相職人員有十餘人,且由韋安石主持,李隆基混入其中並沒有特別的話語權。至於殿中監,為掌管殿中省的主官,其職責為掌管皇帝的服禦之事,李隆基何等的心胸,讓他來打理這些瑣碎之事,無疑是癡人說夢。
劉幽求覺察到了李隆基的郁悶之情,那日他隨同李隆基回到其府中,便把李隆基拉到側室密談。
劉幽求道:“我看到聖上的詔書之後,首先就感到不對勁兒。我們熟知聖上的稟性,觀此詔書其手段夠狠,動作也麻利,與聖上的性子大相徑庭。殿下,我就琢磨了,聖上身後定有高人指點,你說,若真有高人,這高人是誰呢?”
李隆基冷冷一笑,然而緩緩說道:“父皇身邊接觸的無非是些至親之人,劉兄,你目光如炬,難道就瞧不出嗎?”
劉幽求思考了一下,然後吃驚道:“啊,莫非是她?殿下,若果真如此,實在不該呀。我們之所以起事,說到底還是殿下與她商議的結果。緣何如今剛剛事變成功,她就翻臉了?”兩人心裏都很明白,這個“她”即為太平公主。
李隆基嘆道:“唉,劉兄,你還是不了解我這位姑姑啊!那日夜戰禁宮,天明後我們在安福門上相見,姑姑一臉燦爛,將我誇得如花兒一般。我當時就覺得有些詭異:我們事變前未向她告知,她至少應該輕輕責怪我幾句,還算正常。然她攢著勁兒不出一言,此事已然透出生分了。”
劉幽求道:“殿下,此事有些不妙。太平公主深謀遠慮,又會籠絡朝臣,你應該及時修好才是,不可使裂隙擴大。”
李隆基反問道:“劉兄,你以為如此裂隙可以修好嗎?”
“我以為可以。畢竟大亂之後,正該戮力治亂,一家人何必要生分呢?”
李隆基搖搖頭,嘆道:“劉兄,你看似聰明絕頂,畢竟有糊塗的時候。你難道沒有看出來嗎?姑姑當初讓崇簡跟隨我們的時候,她將我們視為其手中的一枚棋子,就像她為長輩,我為晚輩,沒有什麽平等可言的。我們夜戰禁宮之後,她實際上成為局外人,所以她全力把父皇推上禦座,以此來反客為主。”
“是了。聖上之所以發此詔敕,大約也是聽從了太平公主的意見。殿下,我更加不明白了,沒有我們夜戰禁宮,相王如何能夠成為皇帝,為何大功告成之後,聖上不對你這個功臣聽之信之,反而要信太平公主呢?”
李隆基又搖搖頭,不再言聲。
劉幽求憂心忡忡說道:“聖上如此安排人事,顯然是忘卻了殿下的天大功勞,這如何可以?殿下,你不可坐以待斃。”
李隆基輕笑了一下,說道:“坐以待斃?劉兄言重了,哪兒有你所說的不堪境遇?”
“哼,這樣的事兒多著呢。某人立有大功,別人懼其能耐,遂以高官厚祿將其束之高閣,以制其勢,殿下不可不察。”
“嗯,我知道了。劉兄,我在想另外一件事兒。我們交往的這幫人兒,除了你與紹京以外,其餘多為武夫身份,或者如崇曄那樣玩兒是一把好手,讓他們上臺面為重臣,實在拿不出手。我想呀,要抓緊把郭元振、姚崇、宋璟、張說、魏知古這些人調入朝中。”
劉幽求有些納悶,問道:“這些人多為聖上的舊屬,自然聽從聖上的言語。若聖上一直聽信太平公主的主意,這些人若入朝中,太平公主豈不是如虎添翼了嗎?”
“你還是不明白。韋安石為父皇的舊屬,現在身居高位,他與我也沒有什麽親密關系,然此人有一個特點,你莫非看不出嗎?”
“我實在眼拙。”
“此人不攀朋黨,不媚上,不唯親,唯以聖賢之理來衡量事情。那郭元振等一幫人雖多為父皇的舊屬,然他們與韋安石大致一樣的脾性,所謂‘物以類聚’是也。”
劉幽求明白了,說道:“殿下想讓這幫人入主朝廷,形成仁義之風,以革前段亂政之弊。”
李隆基悠悠說道:“是啊,我多讀貞觀故事,對那時‘君明臣賢’的氛圍無比向往。劉兄,我們浴血誅滅韋氏,固然為自身免禍計,然我的心中常懷這樣一個夢想,就是朝野再現貞觀時代的清明風尚,如此才是天下之幸。”
劉幽求點頭讚同。
其實在李隆基貌似冠冕堂皇的話語背後,還隱藏著這樣一個私心:自己除了起事的這幫人之外,再無其他的朝中人脈資源。李隆基深知韋安石這幫人吃夠了女人亂政的苦頭,他們皆思奉李唐為正朔,竭力想把朝廷恢覆到清明為政的局面。若如此,他們肯定不願意看到強勢的太平公主幹政,從而走到韋太後時的老路,李隆基想利用這一點成為自己制衡太平公主的手段。畢竟,這幫人多為李旦的舊屬,將他們引為朝中重臣,李旦肯定願意,太平公主也沒有戒心,授任過程絕對順利。
劉幽求這時又想到一個主意,說道:“殿下,該是勸聖上早立太子的時候了。”
李隆基心如電轉,答道:“是啊,現在新皇上位,百官也大致穩定,就缺一個太子了。劉兄,你以為勝算如何?”
劉幽求明白李隆基所指,遂答道:“我以為應有八成的把握。殿下,你若認為可行,明日朝會之時,我就率先提出。”
李隆基沈吟道:“你來提出?只怕有些不妥吧。外人皆知你是我的人,所謂瓜田李下,這樣豈不是有了痕跡了嗎?”
劉幽求反問道:“我若不率先提出,又有誰來說呢?”
李隆基陷入沈思,他左思右想,實在想不出一個合適的人兒,由此可以看到李隆基的朝中人脈資源實在窘迫!沒奈何,也只好由劉幽求赤膊上陣了。他點點頭,說道:“好吧,你斟酌好言語,千萬不能授人以柄。唉,其實你一出言,別人定會以為我新立大功,以此為恃指使你出面。沒奈何,只好任別人隨便去想吧。”
劉幽求在朝會時提出立儲之事,由此激起了軒然大波。
太平公主現在有擁立之功,其入宮之時更加氣勢逼人,可以直入直出,無人攔阻。
李旦看到妹子前來,心中大為高興,說道:“我正想著你呢,你若不來,我還要派人去喚你。”
太平公主笑道:“這裏非相王府那樣好登門,四哥固然下旨讓我可以直入直出,畢竟來一趟要費周折。四哥,你這數日在宮內還好嗎?”
“有什麽好?唉,我早就說過不願當這皇帝,有那麽多的繁文縟節不說,還要處置那麽多的煩心事兒。我那相王府與宮內相比雖小,然在那裏住慣了,覺得處處都很親切,不像這裏,處處都透出陌生。”
太平公主心想四哥還是老樣子,許是他在漫長的歲月裏果然修持好了心性,以致現在當了皇帝感覺不適應,遂勸道:“四哥不該有此心思,前段時候我們皆岌岌可危,如今大禍已然消彌,天降大任於你,此為你推卸不開的職責。四哥,你要打起精神。”
“嗯,你今後要多入宮,我們一番談說,就可輕松許多。”
“我也不能入宮太多,有些好事之人若見我頻繁入宮,弄不好又會鼓動言官,彈劾我妄自幹政,如此我就吃罪不起了。”
李旦道:“不妨。你我兄妹至親,誰敢來妄言?”
太平公主笑道:“對了,如此方為皇帝的氣派,我瞧著歡喜。”
李旦道:“我今日想見你,緣於今日朝會之時提到了立儲之事。韋公當時說道,立儲事大,讓我與勳戚及重臣多加商議。你正好來,我想聽聽你的主意。”
太平公主點頭說道:“不錯,應該抓緊立儲了。此位若空置太久,定會引起世人的無端妄議,我意馬上要辦。”
“嗯,那就抓緊辦吧。妹子,你屬意他們幾個兄弟哪一個人呀?”
太平公主正色道:“四哥如此問話太古怪,儲位之立有朝廷制度和祖宗規矩,豈是我隨便屬意哪一個人?自古以來,為絕禍亂,向以嫡長者為儲。四哥家中,嫡長者難道還有第二個人嗎?”
“哦,你也想立大郎為儲。”
“非是我想,規矩如此。四哥若不想多事,為何不這麽辦呢?”
李旦嘆了一口氣,說道:“我難道不知這個規矩麽?只是三郎剛剛立下大功,一些人在我耳邊說要立賢者為儲,如此讓我犯了躊躇。”
太平公主展顏一笑,說道:“四哥呀,你現在當了皇帝,怎麽還是猶豫的性子?天下世事紛紜,看似頭緒繁亂,然其中不過一個‘理’字。就拿儲位來說,你若立賢為儲,就是破壞了自古以來的聖賢道理,有何顏面對天下人說理呢?”
“然三郎確實功勞很大,若立大郎為儲,就有些愧對三郎。”
“你此為婦人之仁!三郎確實功勞很大,然你沒有仔細想過他為何取得這些功勞。他若不是你的兒子,不是我的侄兒,他如何能一呼百應呢?說到底,別人看到三郎的背後是我們,他方能起事成功。四哥,你不要以為我在強詞奪理,京城中如三郎這樣的年輕人很多,為何只有三郎能夠起事成功呢?”
李旦還是想不通,覺得妹子在這裏說歪理兒。一個很淺顯的道理,自己還有其他兒子,妹子也有幾個兒子,他們為何就不能如三郎那樣奮起自救呢?
太平公主明白哥哥還是不相信自己的理兒,遂又說道:“三郎為我們的晚輩,他做什麽與我們親手去做沒有什麽兩樣,那麽不讓他做什麽,他也只有聽從。”太平公主此話,顯露出蠻橫的態度。不過為兒女者以孝道為先,太平公主此話也不為過。
李旦不想為此事多傷腦筋,遂說道:“我知道你的意思了,此事讓我再想想,總而言之,須以穩妥為要。”
“好呀,若要穩妥,當然要立嫡長者為儲。”太平公主又緊逼了一句。
李旦聽出了妹子話語中的異音,詫異道:“妹子此前最喜愛三郎,與我那幾個兒子連話都不多說。你緣何現在改了性子,莫非不喜愛三郎了嗎?”
“四哥呀,你現在當了皇帝,眼光就不能等同於常人。國家大事不能因為自己的喜怒來處置,像我現在之於三郎,一樣喜愛如初呀。然儲位為大事,難道我喜愛三郎,就要幫他說話,為此壞了規矩嗎?”
太平公主的這一番話義正詞嚴,說得李旦一楞,臉上竟然有些掛不住,遂訕笑道:“唉,你為何不為男身呢?如此我就不用再費這份心思了。罷了,我們不說這個話題了,我自會穩妥處置儲位之事。”
太平公主又追問一句:“你以古制辦嗎?”
“當然。若要穩妥,須各方都挑不出理兒。”
看到哥哥接受了自己的主張,太平公主心裏大為滿意,遂快意說道:“好呀,儲位一定,則萬事皆順。四哥,我今日前來,主要想向你進言,要想治世,須選良臣。”
“嗯,我知道。朝中之官既多又濫,多為‘斜封官’,沒有幾個會辦事的。我既然當了皇帝,手下須有一批能臣幫我辦事,否則以我一人之力,事兒辦不好,還會把我累得半死。”
“好呀,四哥能這樣想,肯定是一個好皇帝。四哥,我向你推薦幾個人兒如何?這些人皆有相者之才,不用之實在可惜。”
“好哇,他們是誰?”
“我現在只想到了三個人,他們是被貶為外任的崔湜、竇懷貞和盧藏用。”
李旦哈哈大笑道:“妹子,你怎麽會想到這三個寶貝?他們獻媚韋氏,又多劣行,口碑甚差,這怎麽可以?”
太平公主又正色道:“我們不提他們的品德,這些人的才具怎樣?”
“嗯,他們皆有能耐。不過他們的品德太差,能耐越大,危害更廣。”
“我卻不這樣認為。太宗皇帝之朝,有一個大臣叫封德彜,你知道嗎?”
“我知道。”
“他在隋朝之時也是一個劣跡斑斑的人物,然他當了大唐之臣,將其壞心思皆收起,規規矩矩辦了不少有益之事。我之所以提這個例子,是想告訴你,崔湜他們若能如封德彜那樣收起劣心思,四哥再把他們管嚴一些,這些人還是能辦些有益之事的。”
“只怕不容易。封德彜死後,太宗皇帝方才得知他曾暗地裏協助太子建成,壞人就是壞人,那是不好改的。”
太平公主有些不高興了,說道:“瞧你,我好心好意替你出主意,莫非我想幫倒忙不成?四哥呀,你當了皇帝,須虛懷若谷,海納百川才是。哪個人沒有毛病呀,能將其能耐為我所用,方為本事。”
李旦笑道:“好了,我難道不知道你在真心幫我嗎?你不要著急,我記住這三個人了。也罷,把他們調回京城,邊用他們邊觀察,如此就不拂了妹子的好意。”
太平公主笑了,又鄭重說道:“皇帝是否為明君,關鍵是如何知人用人。四哥,你註意到了沒有,跟隨三郎的那幫人出身低微,這一次因立功登上高位,不說他們有些跋扈,他們因為缺乏歷練,這處政能力一節就太稚嫩了。我聽說,群臣們對他們的議論頗多。”
李旦點頭說道:“不錯,我註意到了。別說他們,就是那些萬騎將士因為自恃功勞,近些時日在京城裏也十分跋扈。我這些日子正要想些法兒,讓他們收斂一些最好。”
太平公主笑道:“四哥,我們還是想到一起來了。”
李旦一拍腦袋,說道:“對了,這裏有一道上表,卻是彈劾鐘紹京的。你過來,我們瞧瞧該怎麽辦?”
太平公主大喜,問道:“什麽人竟然敢彈劾鐘紹京啊?他可是剛剛立下大功之人。”
“是一名叫岑羲之人,他現任右散騎常侍。”
兩人走至案前,李旦翻出岑羲的那道上表,將之交給太平公主。太平公主接過上表凝神觀看,只見其中寫道:“紹京雖有勳勞,素無才德,出自徒弟胥徒,一旦超居元宰,恐失聖朝具瞻之美。”
原來鐘紹京以中書侍郎之身參知機務,亦為政事堂議事宰臣之列。李隆基的這幫密友畢竟出身層級太低,現在乍處高位,其議事和處理政事之時,往往出乖露醜,他們又是春風得意之時,所以言語間絕不吃虧。他們上位時日不多,早引起了同僚們的極度不滿,私下裏常常詬病他們的從政能力。
太平公主觀罷,感嘆說道:“四哥,看來官吏須逐級上升,還是很有道理的,像劉幽求和鐘紹京他們,本來為一個低品小官,因立了些功勞,一下子成為重臣,其才具就顯得捉襟見肘。我剛才向你建言召回崔湜他們,正為此意。”
“嗯,你有些道理。妹子,你以為此事該如何處置呢?”
“鐘紹京畢竟剛剛建功,因言行不端將之罷官有些太過。可罷其京官,將之派至京外任一刺史即可,這樣正好讓鐘紹京有一些歷練機會。至於這個岑羲,其一片公心敢於彈劾現在炙手可熱之人,看來是有為之人,我覺得應該擢拔之。”
李旦仔細想了想,遂說道:“好哇,就按你說的辦。”
“我以為,岑羲此表須在朝會上宣示百官,號召百官以岑羲為楷模,皆以公心辦事。四哥,你剛剛即位,朝中須有新氣象,正好從此點切入。”
“好呀,你想得很周到。下次朝會上,就把這個事兒辦了。”
太平公主滿意地離開宮中,其行在路上,一直在想岑羲這個人物。她覺得這個人很有意思,應該讓蕭至忠前去示以招攬之意。畢竟,自己今天的寥寥數語,使岑羲的仕途一片光明,實有知遇之恩的。
太平公主的一番話堅定了李旦的立儲之志,他決定按照嫡長制的規矩立李成器為太子。次日午後小憩後,李旦令人將五個兒子召入宮中,他有話要說。
李旦搬入宮內居住後,五個兒子依舊住在興慶坊,只不過門額上又重新換了招牌。
五兄弟約齊後一同進宮,他們入殿後依序參見李旦,然後依令歸於座上。李旦今日刻意在側殿的靜房裏接見他們,這裏空間較小,他們可以圍坐在一起敘話,可以營造出很溫馨的氣氛。
李旦轉頭將兒子們看了數遍,然後滿意地說道:“你們兄弟五人自小親愛,至今友好如初,我很欣慰。許多兄弟們長大之後,為了蠅頭微利,動輒爭得頭破血流,讓人心寒。我可以自詡地說一句:我的兒子們永遠不會。”
五兄弟面面相覷,想不通父皇今日為何說出這番話來,座中唯有李隆基心思甚敏,他隱隱猜出父皇今日可能要談儲位之事。
李旦目視李成器道:“兄弟和睦,主要看老大做得如何,大郎這些年友愛兄弟,付出甚多,我還是很滿意的。”
李成器低頭說道:“父皇謬誇兒子了。其實我們家庭和睦,緣於父皇性情恬淡,對兒子們的過失包容甚多,兒子們努力秉承父皇之風,如此漸行漸積,方有今天。”
李旦笑道:“我當了皇帝,身邊奉承者日多。你莫非也學了此調,也來奉承我嗎?”
座下的幾個兒子不禁輕笑,場面的氣氛變得活泛起來。李成器答道:“兒子只是實話實說,不敢妄自奉承。”
李旦道:“這就對了。我們一家謹慎處事,不敢狂妄,如此方能平安走到今天。我現在當了皇帝,你們居家或辦公時依然要謹慎做人,方為正途,不能隨著境遇變化而變。”
這是父皇的訓言,幾個兒子齊聲答應。
李旦閉目想了一會兒,然後說道:“我今天把你們叫過來,是想商議一件大事兒。前次朝會上,大臣們提出亟需迎立儲位。我這兩日細細想了,此事重大,又須穩妥,我們可先商議一番,然後再到朝中宣示。”
座下五人沒有言語,靜聽李旦下面的話。
李旦緩緩說道:“我想好了,大郎成器仁義為懷,謙遜慈愛,極得兄弟愛戴,又符合立嫡長為儲的規制,可立大郎為太子。”
座下之人除了李成器之外,皆讚成此議,他們起立躬身道:“大哥為太子,實為眾望所歸。請父皇頒布天下,早立太子。”
李成器卻起立來到李旦面前,叩首道:“父皇,此事萬萬不可,兒子說什麽也不能當太子。”
李旦道:“我的決定你知道了,你弟弟們皆讚成,朝中的許多臣工也主張立嫡長者為儲,你為什麽不能當太子了?”
李成器再叩首道:“兒子孝順父皇,友愛兄弟,此為長子的本分。國家儲位須賢者居之,我才疏智淺,難堪此任。兒子以為,三弟隆基才具超卓,近來又有誅韋擁立之功,儲位可由三弟領之。”
李旦道:“說你謙遜慈愛,看來一點都不假,你起來說話。”
李隆基此時也奔過來,伏地叩首道:“父皇,您千萬不可聽大哥之言。儲位向來由嫡長者居之,不可為此壞了規矩。父皇欲立大哥為太子,我們兄弟幾個都十分歡喜,就請下詔抓緊宣示天下。”
李旦道:“一個還沒有起來,又馬上跪下來一個。你們如此友愛相讓,我很歡喜,不過國家制度不能因之廢之,都起來說話。你們,過來把他倆拉起來。”
呆立在一側的三兄弟急忙過來,把李成器和李隆基拉了起來。
李旦說道:“你們這樣很好,不枉兄弟一場。此前也有人在我耳邊說過,說三郎這一次誅韋擁立之功實在不小,且其過程中表現出來明毅決斷之能,有儲君之風範。其實大郎和三郎都很好,我所以舍三郎而取大郎,主意緣於這樣的考慮:有句話叫做‘兄弟同心,其利斷金’,假若我百年之後,大郎友愛兄弟得兄弟之助,則可以長久安定天下。”
李成器坐在那裏忽然淚飛如雨,哽咽道:“父皇的心意,兒子十分明白。然兒子決計做不了太子,若父皇一意孤行,兒子只好一死了之。”
一向脾氣甚好的李旦頓時大怒,斥道:“剛才說你仁孝,你卻為不當太子以死逼我,這不是忤逆嗎?大郎,你一向恭順無比,緣何今日生出犟勁兒,莫非要撞到南墻上嗎?”
李隆基此時勸道:“父皇,大哥許是一時想不開,請容與時日,由我們幾個好好勸勸他,此事不可性急。”
李旦道:“也罷,我今日叫你們過來,就是想先與你們通個氣兒,非是今明日就宣示天下。這個大郎,快把我氣死了。三郎,此次立大郎為太子,你心中果然樂意嗎?”
李隆基再覆起身,躬身稟道:“兒子這一次辦了一些事兒,無非是順應天下之勢,利用父皇之威方才成功。說到底,就像世人說的那樣,此為父皇之功,兒子不過多跑了一些腿兒。兒子若恃此虛名圖非分之想,即是不仁不義之人。大哥素得兄弟們愛戴,他為太子,實為我等兄弟之熱望,兒子實在歡喜。”
“嗯,你說得有理。”
“父皇,大哥為太子,定能輔佐您治國有功。兒子心中還有一個主意,若父皇能夠采用,相信有如虎添翼之能。”
“嗯,你說吧。”
“韋氏及武氏之黨現在如鳥獸散,朝中重臣缺員許多。兒子以為,若想治國有功必須選拔良臣,應該把郭元振、姚崇、宋璟、張說和魏知古等人調入朝中,並委以重任。這幫人既對父皇和大哥忠心,又有相當才具,他們肯定能忠心辦事,如此就能開創朝中新局面。”
李旦點頭讚道:“好哇,你的提議甚好,此事馬上就辦。大郎,你當了太子,須像三郎這樣時刻考慮政事,則是國家之福。”
依舊抽泣的李成器俯低了身子,央求道:“父皇,請收回成命,兒子寧死不願當太子。”
李旦滿臉不高興,斥道:“君無戲言,說出的話怎能收回?你們把他架回去,好好勸說他一番。”說罷,他起身出外,摔門而去。
眾兄弟將李成器架出宮外然後上車回府,李成器一直垂淚不止。五弟李隆業覺得奇怪,說道:“大哥,父皇讓你當太子,此為喜事啊,你緣何如大難臨頭,如此哭泣不已呢?”
二郎李成義與李成器年齡相若,兩人平時頗為默契,他略知李成器的心事,遂斥責李隆業道:“你什麽都不懂,不許多嘴。你要麽乖覺地在這裏侍候大哥,要麽不在這裏胡說八道,早點回府去。”
李隆業覺得委屈,自己無非說句實話,竟然惹得二哥如此大怒,心裏雖覺得憋屈,然平時也是隨和的性子,遂緘口不言。
李成器淚眼婆娑,執起李隆基之手說道:“三弟,你這一次說什麽要救我一救,若父皇讓你當太子,你千萬不可推托。”
李隆基有些大惑不解,說道:“大哥的話讓我不明白了,今天父皇讓你做太子,即使你不做,還有二哥嘛。五弟剛才說得對,被立為太子實為喜事,應該慶賀才對。”
李成器尚未說話,李成義搶先說道:“三弟,怎麽又把我扯進來了?大哥說得對,這個太子之位看著令人眼熱,卻不是任何人都能來做的。許是你坐上還沒穩當,已然又掉了下來。三弟,我們兄弟五人唯有你謀慮超卓,文武雙全,近來又立有大功,此太子位舍你其誰呢?”
李隆基搖頭道:“二位兄長的好意,愚弟心領了。只是這太子之位,非你我兄弟推讓一番就能定下來,那是需要父皇依國家制度與重臣商議而成。依國家制度,此太子位唯大哥能領之,何必推辭惹父皇不高興呢?”
李隆業接言道:“對呀,大哥就不要推辭了。”
李成義怒道:“五弟,你閉上嘴不成嗎?”
李隆基再勸道:“大哥,我們兄弟今日依父皇之旨勸說你一回,你好歹趕快認了最好。父皇那裏,我可以代大哥跑動一回敘說明白,讓父皇早日下旨定大哥太子之位。”
李成器想了想,伸手抹了一把眼淚,然後揮手道:“你們都回吧,容我獨自靜一靜,讓我好好想想。三弟,父皇那裏就不勞碌你了,我自有主意。”
第二日辰時之後,李成器獨自來到宮城求見李旦。
李旦看到李成器,大吃一驚,問道:“你緣何一夜之間潦倒如此?似乎又長了數歲。”
李成器涕泣請道:“父皇昨日的話兒,讓兒子心如重鉛,所以困頓如此。父皇若想讓兒子好心境,就請收回成命,讓三弟為太子吧。”
李旦怒道:“你果真是個死腦筋,想了一夜,亦覆如是。你向來恭順,緣何此次如此執拗?”
李成器道:“總而言之,父皇堅執讓兒子當太子,就是把兒子逼上了絕路。”
李旦頹然低頭,嘆道:“你冥頑不化,讓我大傷腦筋。這樣吧,我把你姑姑喚來,讓她勸說你一番。”他不待李成器回答,就喚人去傳太平公主入宮。
李成器決然道:“父皇就是喚姑姑過來,終究於事無補。父皇,兒子一生恭順,何曾有違逆父皇的時候?兒子所以鐵心拒絕父皇好意,緣於此事實在不能。”
李旦的言語忽然變得和順起來,問道:“實在不能?大郎,你到底是何原因不願為儲?莫非懼怕三郎嗎?我問你,三郎是否對你說過什麽話兒?”
李成器搖搖頭,說道:“三弟一直勸說兒子遂了父皇的意思,他雖立有大功,然不驕不躁,始終堅守長幼有序的道理。”
李旦不理他的茬兒,接著說道:“你若為太子,我可以把三郎調至邊遠之地為藩王,如此可好?”
李成器再覆跪倒,涕泣請道:“父皇萬萬不可,如此就陷兒子於不仁不義之境地。三弟立有大功,又英武有能,正該在父皇身邊為朝廷出力。父皇若貶三弟於蠻荒之地,兒子自願跟從,若父皇不許,兒子只好一死了之。”
李旦看到李成器心意如鐵,又不願坦誠說出不願為太子的真實原因,遂煩躁起來,從座上立起,在殿內來回走動。對李成器來軟的無用,來硬的不行,讓李旦手足無措起來。父子二人不再說話,殿內出現了很長時間的平靜。
太平公主接旨後入宮,她步入殿內看到李旦在那裏煩躁地踱步,李成器在一側低頭垂淚,心裏大為奇怪,問道:“你們怎麽了?有什麽大事兒發生?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